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项目扶持
​育儿补贴制度:从地方探索到国家方案
时间:2025-08-07来源:法治周末 阅读:10

国家推出育儿补贴政策释放出比较好的信号,即政府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来鼓励生育。下一步,除了发放育儿补贴,还要解决眼下育龄夫妇不愿生、不敢生的问题,要究其真正的痛点,如生育文化、生育成本等,要综合考虑,标本兼治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7月28日,“育儿补贴来了!3岁前每娃每年3600元”的新闻登上热搜榜头条。

当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

补贴将按年发放,直至儿童年满3周岁。按当前标准计算,一孩、二孩、三孩家庭最多共计可领取10800元、21600元、32400元育儿补贴。

从2021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首次探索育儿补贴制度到该制度在全国铺开,已经过了四年,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陆杰华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国家推出育儿补贴政策释放出比较好的信号,即政府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来鼓励生育,尤其将育儿补贴作为鼓励生育的经济措施在全国层面确立下来。

政策将一孩覆盖在内

对于此前地方性政策主要聚焦于二孩和三孩家庭,此次政策的最大亮点在于将一孩覆盖在内。

四年前的7月末,攀枝花市在全国首次推行育儿补贴制度,公布《关于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其中规定对按政策生育二孩、三孩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

这是全国首个发放育儿补贴金的城市,被网友们称为“政府为二孩三孩发‘奶粉钱’”。

之后,云南昆明、广东深圳、浙江杭州、湖南长沙和浏阳、山东济南、黑龙江哈尔滨、辽宁沈阳等城市陆续出台包括发放生育补贴在内的生育支持措施,发放月均300元至1200元不等的育儿补贴(大多为500元/月),或1000元至20000元不等的一次性生育补助等,不过,领取对象也聚焦在二孩和三孩家庭。

陆杰华表示,此前地方补贴大部分关注二孩和三孩,一孩相对较少,国家补贴将一孩纳入补贴范围,让不同孩次同等享受补贴待遇,“这是一个进步”。

他同时表示,叫“育儿补贴”而不是“生育补贴”,说明国家鼓励生,更鼓励养,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不仅是奖励育龄人群短期内生一孩、二孩、三孩,更是关注长期的养育和教育成本,有利于提高生育率。

7月30日下午,在国新办就育儿补贴制度及生育支持措施有关情况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司长王海东介绍,将一孩家庭纳入到育儿补贴的范围中,第一是考虑一孩家庭是育儿家庭的主体,同时,生育一孩是家庭生育的起点和关键,要改善生育体验,才能缓解生育压力。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一孩的生育养育体验,影响家庭再生育意愿。

北京市西城区的田心对此感触良多。她的孩子今年上初一,因为父母身体原因和经济压力,从孩子出生后田心不得不辞职独自带孩子,等到孩子上了小学她再去工作,却发现只能在社区打打杂工,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的事业,田心有时觉得很不值得。

因此,即便家人想要第二个孩子,田心也断然拒绝。

之前看到各地陆续出台育儿政策,田心一直很困惑:“各地政府给二孩、三孩育儿补贴,为什么从来不考虑一孩的家庭呢,如果像我一样,生一个孩子就已经耗费了精力和财力,我根本就不会为了育儿补贴再要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孩子啊!”

“生育就像一个金字塔,有了一孩才能有二孩和三孩,如果只把育儿补贴的重点放在三孩上,那政策可能就会像一个被束之高阁的花瓶。”陆杰华说。

育儿补贴怎么领

根据《实施方案》,至2025年年初时尚未满3岁的孩子都可享受到这项补贴政策。

2025年1月1日前出生且未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剩余月数折算发放。例如,2023年6月1日出生的孩子,到2025年1月1日时年龄为1岁7个月,剩余未发放的补贴月数为17个月,可领取补贴金额为5100元。

此前《法治周末》曾经报道,尽管越来越多的城市制定了生育补贴制度,但是想要领取到这项补贴,还有很多相关限制。

例如,户籍是第一道关卡。

以沈阳市为例。2023年2月,沈阳市印发《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对夫妻双方共同依法生育三个子女的本地户籍家庭,三孩每月发放5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止。

除沈阳外,攀枝花市要求夫妻双方为本市户籍并参加本市社保。

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大庆、双鸭山在育儿补贴相关的征求意见稿中要求,如夫妻双方仅一方为本地户籍,生育补贴将减半发放(另一方为现役军人或丧偶等特殊情况除外)。

大多数已公布补贴方案(包括征求意见稿)的城市仅要求父母一方满足本地户籍条件即可申领育儿补贴,但对新生儿的出生或登记入户时间有所限制。

此次《实施方案》明确,国家将建立全国统一的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强化地区和部门的信息共享。申领时只需提交婴幼儿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簿等材料。

王海东介绍,坚持“最小必要”原则,让“数据多跑路”,让大家尽量少地提交材料,可以通过多个渠道,使用手机线上便捷办理,实现育儿补贴申领“不出门、随手点、轻松办”。

同时为了方便群众申领,国家在支付宝、微信平台设立“育儿补贴”小程序,依托各地省级政务服务平台设置“育儿补贴”专区,采用手机便捷操作。

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育儿补贴制度也保留线下办理渠道。

在补贴资金上,此次中央财政在补贴资金中承担了很大比例。

对于补贴资金来源,《实施方案》明确:中央财政自2025年起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对发放国家基础标准育儿补贴所需资金,现阶段分别按照85%、90%、95%的比例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予以补助。

同时,文件中多处强调,地方政府应考虑财政承受能力,量力而为。

《实施方案》明确: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管理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确保育儿补贴政策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同类地区保持大体平衡,确保本级财政和下级财政可承受、可持续。

对财力薄弱地区,《实施方案》还特别要求:财力状况较差或基层“三保”保障不到位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高的地区拟出台其他育儿补贴政策或提标的,要严格加以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性育儿补贴将以市级为最低层级,统一发放标准,县级以下政府不能再有“自选动作”。

视觉中国供图

此前,全国仅有云南、宁夏以省级为单位出台育儿补贴政策,在全省(自治区)范围统一了补贴标准,其他多以市、县级别出台。

《实施方案》要求,各省份在市级行政区域内执行统一的育儿补贴政策及标准,地区差异较小的省份也可在本省份内执行统一的育儿补贴政策及标准。县级以下政府不得自行出台育儿补贴政策或标准。

为确保政策顺利落地,《实施方案》有诸多细节性安排。例如,建立全国统一的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并明确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且在低保、特困等救助认定时不计入家庭收入。

低收入家庭对补贴的敏感度更高

看到育儿补贴的消息,上海市的王萌第一反应是,“千呼万唤那么久,政策终于出台了”。不过,看到补贴金额时,王萌觉得有种“杯水车薪”的感觉。

从怀孕到生产,再到之后的育儿,王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产检、生育费用并不高,养娃才是支出‘大头儿’”。

王萌的大女儿过了今年暑假就要上四年级了,光是暑假夏令营就花了2万元,更别说平时的钢琴、游泳、英语等辅导班的费用,“加起来老大一年得10万元。”王萌说。

“与养育一个孩子的花费相比,这笔补贴可能真的不太够让我有勇气再生一个。”王萌说。

对中等收入阶层而言,育儿补贴与他们庞大的育儿支出相比,“其实是杯水车薪的一笔投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卢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不过,对欠发达地区的低收入家庭来说,这笔补贴比较可观。

受访学者普遍认为,低收入家庭对育儿补贴政策更为敏感是毫无疑问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的马梅告诉记者,自己生了老二后没有继续出去务工,家庭的收入少了一半,只靠丈夫一个人的收入维持一家四口的开支,很多地方不得不节衣缩食。

按照《实施方案》,马梅在8月底就可以领到这笔补贴,“可以给孩子们买点喜欢的书和文具了。”马梅说。

“对这些孩子或者低收入家庭来讲,补贴是有意义的。”卢迈认为,每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可以增加低收入家庭现金可支配收入,再加上地方性生育支持政策,可以减轻农村家庭生育和育儿负担,继而提高生育水平。

陆杰华介绍,在法国、俄罗斯、德国、瑞典等国,生育补贴政策曾对生育率的提升起到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比如,俄罗斯推出了“母亲基金”,为二孩以上家庭提供25万卢布的生育津贴;法国二孩家庭每个月可领到数百欧元的补助,直至孩子18岁;德国向所有18岁以下的孩子提供津贴,一孩和二孩每月219欧元,三孩每月225欧元,有更多的孩子则为每月250欧元。

应继续研究育龄夫妇的生育痛点

事实上,从4年前,我国对生育支持政策就已经开始定调。

2021年7月出台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为生育支持的政策方向定了调。

正是在此背景下,育儿补贴从攀枝花市“破冰”。

此后,地方探索渐成燎原之势。全国20余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育儿补贴5000元和8000元一次性补贴。

2024年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生育、育幼、教育、住房、就业等方向13项具体支持措施,“制定生育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和管理规范”写入中央文件。

在关于生育支持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中,育儿补贴有了一席之地。虽然这份文件未给出明确时间表,但全国性育儿补贴政策已悄然酝酿。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时透露,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相关育儿补贴的操作方案,届时在育儿补贴方面会有直接的惠民措施和相应的政策安排。

几天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

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也提到了育儿补贴等政策。

6月10日,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负责人葛志昊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抓紧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

再接着就是7月28日《实施方案》发布。

陆杰华认为,下一步,除了发放育儿补贴,还要解决眼下育龄夫妇不愿生、不敢生的问题,要究其真正的痛点,如生育文化、生育成本等,要综合考虑,标本兼治。

(田新,王萌,马梅为化名)

责编:肖莎
版权所有:中国法务文化网   湘ICP备13011226号-1 
Copyright  2025 法务文化.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