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艳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随着民众健康素养的提升,很多人都会定期体检。但围绕体检,有一些误区需要澄清,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比如,拿到体检结果后,不知道需要就哪些问题去医院复查,哪些需要干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主任医师薄世宁在接受采访时,系统梳理了体检中的常见误区,指出科学体检的关键在于避开商业陷阱、精准筛选项目。
在体检如何避坑、如何选择项目等方面,薄世宁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比如,PET-CT绝非健康筛查工具,其辐射剂量大且对空腔脏器病变存在盲区,仅适用于已确诊患者的转移评估,但一些体检机构将其滥用。“一滴血查癌”“生物电测百病”等项目同样属于技术噱头,目前医学界尚无能同时精准检测多种疾病的单一手段。此外,健康人群无需常规检测微量元素,这类检查易受饮食代谢影响,临床参考价值有限。这些建议直指当前体检市场的核心乱象,即部分体检机构将专业医疗项目包装成高端体检套餐,利用信息不对称收割消费者。
必须看到,部分体检机构的包装宣传能力很强,比如,有体检机构将PET-CT当作常规项目来推广,并声称其为“查癌神器”,用“全身扫描无死角”等模糊表述误导消费者。也有体检机构将基因检测、肿瘤标志物等非必要项目捆绑销售,制造“不查就漏诊”的焦虑。这种营销策略直接导致公众陷入两难境地:不做体检担心健康风险,做了体检又可能遭遇过度检查。很多人被动地选择了相关体检项目,这不是他们不够清醒,而是“恐癌”等心理实在太折磨人。
这些知识在帮助民众的同时,也为行业监管提供了思路。比如,明确PET-CT等高风险项目的适用范围,可防止医疗机构滥用设备;界定“一滴血查癌”等项目的虚假宣传标准,能遏制概念炒作;规范微量元素检测的适用人群,则能避免资源浪费。由此看来,这些专业建议也应该转化为监管细则。
根据这些细则,对体检机构的监管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建立项目审批制,要求体检机构在开展新型检测前提交科学依据,杜绝伪创新。针对体检机构的广告宣传,更要强化审查,禁止使用“全面筛查”“精准预测”等绝对化用语,避免误导宣传。此外,还可根据这些常见的“坑”制定黑名单,对多次违规的机构实施停业整顿,形成震慑效应。
体检“避坑指南”多多益善,但体检者学习避坑知识只是被动防御,并且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相应的医学素养和防骗能力,只要体检的坑还在,总有人会掉进坑里。只有通过严格的监管填平这些坑,方能根治体检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