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必问必报必管必奖”机制是《条例》的创新亮点。《条例》以衡南县“早发现、早报告、多部门协同”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校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后,需在24小时内介入干预,并联动卫健、公安等部门进行处置
《法治周末》记者 刘希平
“这部地方性法规的出台,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注入了‘强心剂’。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诱因复杂,学业压力、社交焦虑等交织,部分学生心理韧性不足,亟需系统性支持。唯有将要求落细落实,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今年7月2日上午,在我国首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湖南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的第二天,湖南中医药大学召集该校学生工作队伍开展《条例》专题学习。在讨论环节,该校学生工作部部长朱久宜畅谈了自己对这部法规的学习感受。
据悉,湖南省出台的这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地方性法规,历经两年调研论证,凝聚了湖南省立法机关、教育部门、法学专家、教育工作者、学生群体等各方的集体智慧。湘潭大学法学学部教授肖冬梅领衔的团队作为立法辅助力量,全程参与了这部法规立法前的调研、起草与论证,用专业智慧破解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困局。
那么,作为我国首部聚焦学生心理健康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湖南启动《条例》立法的核心动因是什么?《条例》对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立法有哪些借鉴意义?
立法动因:回应时代之问与社会之痛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方高度重视。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因素等多重影响,因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事件日益增多,有的甚至演变成了悲剧。
据媒体报道,2021年四川成都某中学16岁学生小林从教学楼高空坠落。警方调取小林生前使用过的手机数据发现,小林在与好友的QQ聊天中写道“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他还用QQ号给朋友转发过带有自我贬低言论的聊天记录,表现出自我否定、多虑的状态。
2023年3月18日,北方某大学2022级新生张某的家长与辅导员取得联系,称张某因无法适应所学专业、难以融入寝室生活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并在微信中表示“想要跳海自杀”“在床帘里用小刀割伤自己很疼”。事发后,辅导员立即启动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避免了其再次萌生轻生念头。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也受到了广大家长的关注。2024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7%的受访家长认为需重视学生心理健康。
“这些事件和现象提醒我们不能再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重要位置。”肖冬梅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么不出事,出事往往就是大事,有的甚至人命关天。”
“湖南省率先在全国出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地方性法规,并不是湖南省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而是历届湖南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有着关心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传统。”肖冬梅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调研攻坚:大数据与“解剖麻雀”双轨并行
2024年,肖冬梅教授领衔一支以法学专家、教育专家、心理教师等为主的第三方专业团队,参与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湖南省司法厅和湖南省教育厅共同组建的立法调研组,协助参与立法前的实地调研。
从当年5月开始,调研组深入各地学校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在促进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先进做法和经验。调研组一行先后考察了该省多地的教育机构,实地查看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室,深入了解各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基础、特色亮点,认真听取了学校管理层、教师及学生代表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组特别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探讨了如何通过立法手段加以改进。
肖冬梅介绍,在立法调研初期,由于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科学认知与社会观念的博弈,调研团队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学界对心理问题的界定存在分歧,例如“心理困扰”与“精神障碍”的法律边界;二是社会对心理健康存在“污名化”现象,部分家长仍将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问题”。
“有的家长一听到自己的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往往会排斥后续的心理治疗。”调研组成员、心理咨询师肖艺有着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实践经验,在她看来,一些家长对心理健康的“污名化”认知,导致学生心理治疗工作难以推进。
“我们在调研中列出了一份‘问题清单’,然后逐一商讨如何在立法中解决这些问题。”肖冬梅坦言,有些问题正是在调研中发现的现实难题。她举例说,学生因心理疾病休学,治疗后复学时,谁来在复学申请书上签字?以前没有相关规定,经常出现医院和学校相互推诿现象。“签字可能涉及复学学生在学校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等责任承担问题,所以医生和老师都不敢轻易签字。这一块在立法前比较模糊,导致现实中这类学生复学很难操作。”
调研中,衡阳市衡南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衡南经验”,给了立法工作者很大启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早在2019年5月,衡南县就在全省率先启动“家校共育”试点工作,按照“全程心理教育、全员心理教师”的理念,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衡南县,从校长、班主任到宿舍管理人员,人人都是学生心情的观测者和心灵“解码人”。
国家义务教育心理健康监测最新数据显示,衡南县四、八年级学生的积极自我水平高于全国4.0个百分点,学生抑郁倾向比例低于全国7.0个百分点。调研组在衡南县听取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实际感受,征求了他们对法规草案的建议。
同时,调研组还向全省6482所中小学校开展问卷调查,走访了5个市州的16所学校,对学生、校长、教师、家长、精神科医生等群体进行了访谈,并前往北京、广州、深圳实地调研,梳理调研地的相关政策,最终形成《关于加强和改进我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几点建议》和《湖南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条例(建议稿)》,为立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支撑。
核心条款解析:从纸面到实践的跨越
2025年7月1日,《条例》正式施行。作为我国首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它的出台标志着湖南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从“软要求”迈向“硬责任”。同时,这部地方性法规也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立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记者看到,这部地方性法规共23条,其中一些条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条例》明确“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清晰界定了家庭、学校、学生、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等各方主体的职责,强调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校协同、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
肖冬梅向记者介绍,“首发必问必报必管必奖”机制是《条例》的创新亮点。《条例》以衡南县“早发现、早报告、多部门协同”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校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后,需在24小时内介入干预,并联动卫健、公安等部门进行处置。
《条例》还用648个字详细规定了家长责任,包括“不得实施家庭暴力”“合理安排学生使用网络”等。针对留守学生,明确监护人“每周至少联系一次、每年陪伴一次”的刚性要求。
在学校层面,《条例》要求高等学校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中小学校按标准配备心理教师并保障专项经费。
在服务保障方面,《条例》规定学校应当设立心理辅导或者心理咨询服务专门场所,并设置个别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心理宣泄室等功能区域,该场所应每天在固定时间免费开放;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可通过共享资源满足需求。同时,学校可通过购买专业服务、设置专业岗位等方式,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与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鼓励志愿者参与其中。
心理治疗往往需要一定费用,这对一些家庭来说可能构成经济压力,进而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得到及时、充分的治疗。《条例》中“鼓励将心理治疗项目全面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规定,能显著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使更多学生能够无后顾之忧地接受专业心理治疗,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避免问题恶化。
“鼓励将心理治疗项目纳入医保,这一条款具有创新性与实用性。”肖冬梅说。
据悉,在《条例》施行首日,湖南省已有多所学校组织集中学习,将法规转化为“责任清单”。同时,《条例》在学生群体中也产生了较大反响。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生李梅蓉表示,《条例》不再空谈“重视”,而是拿出了实招。“减压”有了制度保障,明确要求学校减轻学业压力、保障体育艺术课时间、禁止“唯分数论”,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被分数压得喘不过气”的痛点。同时,《条例》规定学校必须设立心理咨询室并每天开放,配备专业老师,建立心理委员朋辈互助体系。
“这让我们知道‘有地方可去,有人可找’,不再因羞怯或迷茫而独自承受痛苦。”李梅蓉说。
“这部《条例》不仅是地方立法的里程碑,更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在肖冬梅看来,该《条例》不搞“大而全”,而是针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痛点、难点,以鲜明的问题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定,这种务实的立法风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