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教育培训
智慧教育元年,这些改变正在发生
时间:2025-08-07来源:法治周末 阅读:10

《法治周末》记者 王京仔

两位小学生站在展示屏前,用手拖动着屏幕上带着“H2O”标签的试剂瓶……他们正在根据APP的指令,线上完成一场关于“水的组成”的化学实验。

这是《法治周末》记者在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展区“乐步教育”展台上看到的一幕,而展台的工作人员对两位小朋友印象深刻,“他们俩已经连续两天来这玩儿了”。在会展期间,很多未成年人来到展台前体验线上实验室的互动,甚至排起了队。

7月23日至25日,以“数驱新质·智创未来”为主题的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互联网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和产业最新应用实践通过企业品牌展、创新成果展、科技互动展等多种形式予以展示,智慧教育正是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除了智慧教育应用的多场景生动展示,在大会的“AI引领教育变革”智慧教育论坛上,相关专业探讨也在进行。

智慧教育产品覆盖多场景

“向锥形瓶中倾倒过氧化氢试剂,再向试剂瓶中添加二氧化锰,此时锥形瓶中产生大量气泡;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点燃小木条,来回拖动熄灭木条使之成为带火星的木条,将木条拖动至锥形瓶口处,可以观察到木条复燃。”在“NB实验室”APP上,记者根据指令一步步完成取下胶头滴管、倾倒试剂、放回试剂瓶和滴管等各项步骤,一场关于“氧气的助燃性”的初中化学实验就完成了。

通过这场实验,APP除了告知实验原理,实验者还可以通过与“AI学习搭子”进行对话,了解其中涉及的或衍生的所有知识点。除了线上进行小学至高中的理化生实验,APP内置的AI智能体还可以通过“科学大冒险”“科学海龟汤”等多种形式让使用者拓展科学知识。

“有些学校可能不具备进行一些实验的条件,有些实验可能具有危险性等,我们的虚拟实验室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乐步教育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最初根据学校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虚拟实验室服务,到去年开始通过直播间售卖等方式直接向个人消费者提供服务,“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学生们在家也能随时进行实验了”。

游走在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的多个相关展台,记者发现,我国的智慧教育产品层出,智慧教育的相关应用已经覆盖了多个场景,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

6至10岁的孩子可以通过“洪恩编程”编写代码控制模型的动作逻辑,配合实体的乐高模型和激光传感器就可以实现编程与实体模型的交互;中小学学生可以通过“NB实验室”进行理化生线上实验;大学生、学者等可以通过“CNKI AI”新一代生成式知识服务平台进行学术文献的“问-查-读-创”一站式学习研究;所有人都可以通过“Funtasy超感剧场”的VR体验化身航天实习生,学习火箭生产、组装等各种航天知识;“掌通家园”依托教育专家智库构建的数字人交互平台除了进行知识输出,还能进行AI心理咨询……

“当AI开始重新定义‘教—学—研—评—管’的每一个环节,智慧教育就不再是未来的概念,而是正在发生的实践。”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陈家春在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的智慧教育论坛上致辞。

陈家春透露的一组数据体现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ICT(信息与通信技术)技术正在推进教育各环节向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持续升级: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出口带宽达300G,接入高校和科研单位3000余所;教育大模型数量已达到40余个,智慧教育产品不断推陈出新,AI学伴、教师智能助手等新产品“多点开花”,并持续迭代升级;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动智慧教育落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累计注册用户已突破1.64亿;我国消费级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逐年扩大,近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7%。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

“2024年,中国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突破700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1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近10%。”在智慧教育论坛上,中国互联网协会智慧教育工作委员会技术与标准组组长臧磊透露的一组数字,同样揭示了智慧教育行业的巨大热度和前景。

5月16日,教育部发布《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是我国首次以“智慧教育”为题发布的白皮书。在白皮书中,2025年被定义为“智慧教育元年”。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等。4月,教育部、中央网信办等九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从“全面推进智能化,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健全教育数字化保障体系”“筑牢教育数字化安全屏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

记者观察发现,目前,我国的智慧教育产品,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和人工智能结合密切。而依托于人工智能等技术,智慧教育确实为学科教学、教育公平等多方面赋能。

科大讯飞公司副总裁王士进表示,原来很多教材上冷冰冰的图片,现在通过数字人赋能,可以跟学生很好地交互。传统的黑板,因为有了网络的加速,有了AI助力,从简单的板书工具变成了AI助理,课堂交互变得越来越好。

中国信通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宽带业务部主任李少晖表示,结合了人工智能和算力应用,可以把数字人变成真正的数字教师,背后是庞大的知识库和模型应用。比如,现在高校招生运用的AI招生就是典型的知识索引,选什么专业都是标准化的模型,可以推送给学生家长快速咨询和应用。

“(以前)讲到火山喷发的时候,就从手机上找视频给放,感觉那时孩子们的眼神越来越暗淡了。但利用AI帮助备课,到时候给学生导入知识点,再讲解练习,整体的课堂质量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贵州省毕节市的叶老师是当地移民居住区一所学校的老师,学生很多是从深山移居出来的孩子,原先是体育老师的他主动承担起了科学课的教学任务。学而思公司执行总裁位晨转述了叶老师体验过人工智能智慧体与教育相结合后的反馈,去年以来,学而思通过“小学思学习机手拉手公益行动”向贵州、青海等地多所乡村学校捐赠学习机、设立智慧教室。

还有部分教育需求未被满足

虽然人工智能等技术极大赋能了教育的多领域、多环节,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智慧教育的部分技术发展和政策完善上,还需要提升和改进。

例如,在中老年人的教育需求上,中老年群体“未被满足的教育刚需”与“智能化服务缺口”形成了鲜明对比。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今年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老年教育行业市场调查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老年教育市场规模达2561亿元,2025年将突破4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5.3%。

“中老年的AI+教育市场,可以说是一片空间巨大和潜力巨大、未深度挖掘的蓝海。与此同时,AI渗透率很低。”深圳十方融海副总裁苏涵表示,AI在中老年教育的渗透率还不足2%。

苏涵进一步分析,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约仅有35%的老年人愿意尝试使用AI教育产品。其主要障碍在于大部分产品操作复杂,缺乏老年人信任;学习动机不强,需要社交传播来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能力差异化,需要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基于这一洞察,十方融海依托1.5亿用户学习数据与3000万元+教学样本,构建起覆盖AI导师、AI陪练、小智AI等产品的智能教育矩阵,为中老年群体提供适老化、沉浸式学习体验。

臧磊则指出当前教育智能硬件市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包括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认知和用户使用习惯培养方面,一些扩展功能使用不充分,且家长对学生使用智能化产品还是有所顾虑;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教育智能硬件标准比较缺乏。

中国信通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常浩伦结合今年以来对学习机、点读笔等智慧教育终端的一系列测试指出,其用户权益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如很多终端没有提供隐私政策,尤其是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隐私政策;终端对权限的管控不到位,应用直接使用提供的个人信息;信息收集场景和范围较大等。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着力深化教育变革;二是坚持技术创新,着力拓宽应用范围;三是坚持协同推进,着力促进合作共赢。”针对智慧教育行业发展,陈家春提出了三点倡议。

责编:肖莎
版权所有:中国法务文化网   湘ICP备13011226号-1 
Copyright  2025 法务文化. All Rights Reserved